2019-06-28 16:31:05 0
MES(制造執行系統)自從上世紀90年代誕生以來,在成規模、流程化的企業中已經逐漸普及并成為標準的生產信息化系統。尤其在汽車、電子、能源、航空等行業中,不僅已經完全是標準配置,而且已經開始向MOM演化。但是在廣大的機械加工行業中,尤其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除了少數的幾個大型家具廠、零部件配套生產領域,多數企業目前才剛剛嘗試基本的生產信息化系統。 促使我國的廣大中小機加工產業開始考慮上馬MES系統的背后,基本上是以下幾個原因:
一、生產成本上升,企業必須尋找新的降本增效的途徑。
原材料、人工成本的上升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近幾年。但是國內、國際市場上的報價因為新興勞動力供給國家(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南亞國家,以及部分非洲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等)的成本仍然較低,而一直相對穩定,甚至穩中有降。
二、國家政策引導,讓企業對生產信息化系統的導入增強了信心。
目前國內各級政府對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方面都有各種各樣的鼓勵政策,甚至動用行政補貼,這無疑降低了企業上馬MES的風險,增強了企業的信心。
三、同行的示范效應。
一些先行上馬MES系統的企業,因為可以準確評估設備和人員績效,已經在內部整改方面走在了前面,不僅找到了自身效率和質量低下的病根,也明確了未來整改的方向、提高了生產過程的整體節奏。這樣相對同行其他企業就有了一定的競爭優勢,也起到了較好的示范作用。
四、產品升級的需要。
當低端制造業向新興勞動力供給地區轉移的的時候,能夠保留在我國的制造業必然要提升其整體產品檔次才能保證足夠的利潤水平。而想對高端的產品,往往也需要更多的自動化水平來生產。 但是很多中小機加工企業在上馬MES系統的時候,也面臨這樣那樣的問題,效果也未必理想,甚至強差人意。主要表現為:
一、片面追求功能齊全。
MES常見雖然有11個功能模塊,但是業內的公認是需要企業量體裁衣,因為不同的行業、企業和工藝流程關注的重點是有差異的,這11個功能模塊并不見得需要每個都做得很充分,甚至不需要每個模塊都有所體現。美國MESA協會的從成立之初就是認為只要有一個模塊即可認為具有了MES系統的單一功能產品。但實際上,國內部分MES廠商鼓吹“必須做滿11個模塊才能叫做MES”,而部分機加工企業也是有點“好大喜功”,貪大求全,一下子上馬所有的功能,但是成本花出去,真正適合自己近期生產需要的功能實際上就那么一點,不僅可能因為上馬過程的關注點分散而沒有吃透需求、實現好,而且有可能那些暫時不是很迫切需要的模塊等到需要使用時才發現很多設計的基本假設已經隨著自己工廠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內外部環境的變化而過時了。
二、片面追求極簡設計。
出現這種傾向的機加工企業的初衷是好的。實際上,往往正式看到了第一種片面追求功能齊全帶來的壞處,才本著更加務實的態度來更加關注本企業當前的實際需要來定義自己的MES功能模塊。但是凡事過猶不及,片面追求極簡設計的問題就在于,第一缺乏前瞻性,比如認為只要設備數據聯通可以自動化生產即可,就沒想到既然數據采集了,出了基本的聯通生產,是不是還可以順便把各種考核也做了,尤其是這些考核類功能才能提供下一步優化生產的線索。但是沒有,等過了一段時間再增加此類模塊的時候,重新啟動項目產生的附加成本更大。第二重新發明輪子。比如覺得只要設備提供了數據接口,直接在ERP里面做一個對接功能就好。結果會發現,ERP供應商可能根本沒有設備對接能力(因為此類企業出身軟件公司的較多),而做好了設備數據對接之后,發現自己其實是請一個非專業MES的供應商在ERP里面做了一個簡化的,甚至“山寨”的MES功能。給未來的維護和擴展帶來很大的麻煩,甚至因為ERP供應商的能力缺陷,整個項目的實施過程也遠比當初設想的周期要長。
三、片面強調自己行業、自己企業的生產工藝特點。
其表現為,追求所謂的某領域的專業MES,或者要MES供應商為其完全量身打造。實際上離散制造業的大多數企業的基本工藝管理模型都是類似的,市面上已經有很多產品化的MES系統提供,這也是為什么歐美已經存在不少20幾年歷史的、客戶行業跨度很大的MES供應商的原因。這些產品化、半產品化只需要針對用戶配置化或者較少的定制化即可達到滿意的效果。當然,MES供應商對用戶企業工藝流程的熟悉程度是影響其配置化或定制化過程的質量和效率的,但是這個能力實際上是一個合格的MES供應商的標準能力,用戶企業在選擇的時候并不必要過分糾結。
過分糾結行業和企業特色,容易帶來兩類問題:
第一是成本上升。原本可以采用標準模塊的,因為用戶企業的偏好而必須推倒重新開發,這個成本總要有個出處。
第二是這樣做反而給一些專業程度欠缺的MES供應商提供了機會。一些軟件企業雖然了解一點該行業的背景,和用戶企業“很談得來”,但是其實對MES的內部實現流程和數據技術并不熟悉,也是“現炒現賣”,那么接著“了解行業”的優勢,也容易說服用戶采納其產品——而這MES系統產品可能還只存在于PPT中。而真正實施起來,是所謂的“行業理解”難度大,還是“軟件開發”成本高,大家就見仁見智了。 我們還可以換個角度來思考企業MES系統的采購問題。目前從國內外的企業IT采購趨勢而言,越來越多的大企業開始采納SaaS解決方案。這類方案的特點是采用WEB網頁形式交付軟件,而且一般是以標準化的產品為主。這類方案的初衷,原本是面向中小企業開發的,因為開發者們普遍以為中小企業難以承擔較高的信息化費用,所以提供一個功能相對完備的標準化軟件,而且在云端部署以減少用戶企業的硬件采購成本和日常維護的人工成本,是更適合的方式。然后SaaS模式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卻得到了原本被認為“財大氣粗、具有更多自身特色”的大企業的青睞。各種原因耐人尋味:主要是大企業也在重新審視自己所為的特點,更加精于成本的節省,也適當放棄了一些華而不實的管理流程。當然,現有的軟件快速開發和部署工具也大大減低了二次開發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