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6 16:58:16 0
Orz輝:德國制造不僅比中國制造強,比美國、英國制造也強
很多人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
首先,很多人沒搞明白德國(日本)制造不僅僅是比中國制造強,而是比美國(英國)制造也強。德國和日本是發達國家中少數還以制造業為核心比較優勢的國家,其他大部分國家,甚至像意大利,總體上都是服務業存在比較優勢。因此想達到德國(日本)制造的水平,不是僅僅靠文化、技術積累就可以達到的。
其次,在任何一個國家,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這些人都是少數,一個國家制造業的核心是中高級技術工人,是藍領階層,你提本科生的工資是沒有意義的。所以相比于德國(日本)制造,美國、英國制造業疲乏,背后也凸顯高技術藍領短缺的問題,因此媒體才會呼吁讓特朗普重視職業教育。中國職業教育不是有一樣的問題?
再次,國家建立一套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也不一定有用。義務教育階段,都有批量的初中生離校打工,如何保證職業教育的質量也就十分關鍵。這背后同樣反映學生投身職業教育的回報,他能不能賺錢,能不能就業穩定,這個學上的值不值。不能今天學了一套紡織技術,過兩年紡織業衰退了。或者今天學了高端電焊技術,過兩年造船業衰退了。
德國一大批技校學生,之所以選擇技校,就是因為他們入學的時候,已經知道自己進當地一些百年企業了,因此他們才會認真學。中國別說企業變遷,就是產業變遷都很快,這是因為中國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所以說,在如今的中國,你放心讓孩子學一門手藝,不怕這行十年后衰退?
這背后就引來德國企業之所以能存活百年,一方面是德國百年來是發達國家,本身處于發展前沿,企業衰退問題不像中國嚴重。另一方面,你必須思考為什么德國(日本)制造業相對于其他發達國家,存在比較優勢。
其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在于德國遺產稅鼓勵富二代繼承、經營家族企業。如果富二代選擇經營家族企業10年,就免除遺產稅,如果連續7年,則是稅率降低到10%(?)。大家想想吧,如果存在遺產稅,那么對父母來說,讓孩子繼承財產最合理的方法,就是將實業金融化,債(證)券化。這樣孩子在交稅的時候,才能短期內給出大量的錢。
如果不這樣,那么孩子交遺產稅,特別是很多國家的遺產稅邊際稅率高于50%,自然會影響企業的現金流。既然父母都將企業變賣,或者債(證)券化了,富二代還搞毛制造業啊,直接搞金融業嘛。如此,家族企業的人際網絡、銷售信譽等就丟失了,很多企業就死了。因此遺產稅自然會搞垮大量發達國家的制造業,而德國恰恰相反,德國的稅制恰恰讓實業相對于金融、收租,存在比較優勢,而不是劣勢。
最后,德國制造相對于日本制造,還有其獨特之處,就是德國經濟并沒有像日本這樣長期停滯。你必須思考,為什么兩個國家的制造業都很強,特別是制造業的核心領域——汽車產業,日本還領先德國,但日本反而相對停滯了,這和德國制造高質量的背后有什么關系。想想吧,日本遺產稅的邊際稅率高達70%。日本的金融業還不發達,因此擁有社會財富50%的老年人,不敢投資、消費,他們必須攢錢,到死的時候讓自己的孩子有錢交遺產稅,所以遺產稅加大了日本經濟的衰退力度。
說句提外話,遺產稅能降低社會不公么?短期當然可以,長期英美就告訴你不行。就像前面說的,遺產稅長期會造成國家整體經濟偏金融化,而資本可以快速的全球流通,避稅途徑多,而且各國的稅率競爭嚴重。反而通過遺產稅鼓勵實業,讓制造業成為主體,有利于政府征稅,長期有利于財富再分配。
簡單地說,中國制造要達到德國制造的水平,很多答主想的太簡單,這背后牽扯到比較優勢、稅制、產業階段、教育體系等等問題,根本不是僅僅通過技術積累、質量監督、工人待遇、文化理念可以解釋的。
丙等星:對投機取巧的追捧,其實就是對不勞而獲的幻想
德國工業的成就源自于一百多年工業革命的悠久積累與深厚沉淀。而天朝的差距,我認為,不在于技術投資,不在于創新意識,而恰恰在于對“積累”與“沉淀‘的輕視。
先講個段子。你是否也聽過類似的故事:
1、大公司的生產線會發生空包裝的問題,于是斥巨資請來博士生研究改造。同樣的問題,小作坊的農民工用一臺電風扇把空包裝都吹走了。
2、美國航天局斥巨資開發能夠在太空使用的內壓式墨水筆,而蘇聯宇航員——用鉛筆。
咱們最喜歡這類小聰明了,還樂此不疲的傳誦。而每一次傳誦的潛臺詞就是:哈哈你看,高學歷有什么用,知識淵博有什么用,還不如我拍拍腦袋抖個機靈來的管用。連武俠小說也是這樣,苦練幾十年的人注定只是綠葉,主角只要撿到本秘籍就可以天下無敵了。——其實,我們追求的就是一種自慰:別人付出的努力不值一提,我總能找到不努力也成功的方法。
但很可惜,現實不是這樣的。
——如果你知道蘇聯最終仍舊是斥巨資采購了美國的太空筆,如果你愿意思考其中的原因,那么你自然也該知道,每一個樂于“分享”那種故事的人,都是在為自己貼上無知的標簽。
——小作坊當然可以用電風扇吹走空包裝,但如果你是一萬條生產線的大企業,你去裝一萬個電風扇嗎?一萬條線的空包裝,且不說產能和良品率的問題,光是每天撿盒子就能要你的命。
電風扇的方法不好嗎?對于小作坊來說,你當然可以說這是好方法,至少是暫時的好方法。但問題是,這個方法具備普遍意義嗎?能夠適應更龐大、更復雜的環境嗎?這就是問題了。
小聰明、小機靈通常只在小作坊模式下有用,當企業規模擴大了、技術級別提高了,各種問題自然接踵而至,裝電風扇這種小伎倆又能夠支撐多久呢?蘋果這級別的公司是靠小聰明走到今天的嗎?
拿小作坊的“權宜之計”,去嘲笑大作坊“嚴謹踏實”,這就是裹足不前的原因了。所以中國不缺一夜暴富的土豪,卻沒有底子夠硬的龍頭,此絕非偶然。別人辛苦幾十年研究出來的技術和管理模式,這樣的積累不是抖個機靈就能一蹴而就的。除了看到別人的"突破",更請看到別人的"積累"。以現代科學而言,后者甚至更為重要。
說的難聽點,對投機取巧的追捧,其實就是對不勞而獲的幻想。
“制造人生”:從制造能力的角度來說,中國和德國并沒有天壤之別
因為中國相對便宜的勞動力,以及作為新興市場的巨大潛力,越來越多多外資企業在中國采購零部件,甚至將產品線轉移到中國。這其中也包括很多德國企業。
很榮幸的是,這兩項都是我的工作內容。我認識很多人也在從事類似的工作。從我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有些以偏概全的偏見。就我所服務過的兩家老牌德資企業,它們在歐洲的工廠正使用著來自中國的零部件,雖然最終產品會打上made in Germany或者made in US。與此同時,很多在中國制造的德資品牌,依然有著良好的質量和市場口碑。比如一些進口的汽車,里面的鈑金和機加工件可能就是來自中國。國產的外資品牌汽車,更是如此。
不考慮設計的因素,純粹從制造能力的角度來說,中國制造和德國制造并沒有天壤之別。我接觸過的很多國內制造企業,用的設備都是國際一流的品牌和最新的型號。一些國企更是土豪得讓人眼饞。我拜訪過幾家歐洲和美國的小型制造企業,他們反倒節省得很,依然用著多年前的設備。不過一般都保養很好,擦得锃亮,而且不會有油液泄露污水橫流的情況。
在我所接觸的制造企業里面,那些昂貴精密的設備,基本上還是能夠保證做到物盡其用的。微信圈里瘋傳的工業4.0視頻所拍攝的工廠,我有幸在08年的時候拜訪過,當時就對其自動化程度印象深刻。后來拜訪過國內的一些企業,其實大家在投資自動化設備上也是不遺余力的。從制造能力的角度來說:中國制造和德國制造并沒有孰優孰劣的問題,兩者完全可以同臺競技。
在哪里生產,不過是市場之手在不斷優化資源配置而已。當然,我也承認,為了完成手上的任務,我和同事們也花費了很多心力。很有可能,這些產品樓主或者很多國人并不一定有機會看得到用得著。
很多人對于中國制造的印象,仍然停留在小商品市場貨架上的那些東西。這些相對劣質的產品之所以會大行其道,還是消費水平所致。能享受質量可靠、設計精美、價格昂貴的人,在中國所占的比例畢竟很小。如果說到區別,你可以摸下家里門把手,盡管設計精美,依然有被銳邊和毛刺刮到的可能。而德國的很多產品,這些不起眼的地方是要處理的。在制造過程中,這會導致額外的工序,成本也就不一樣了。就使用體驗上來說,其實這會有天壤之別。
當然如果這個問題換成是“中國設計”如何達到“德國設計”的水平,之前各位的回答我就完全贊同了。這個還真的和教育體制和生活環境有關系。 當我問到一些德國的同事為什么選擇這份工作時,得到的回答很多都是他的爸爸和叔叔是工程師,所以也選擇了這個專業。作為八零后,我總以為自己現在所處的時代環境大概類似于歐美同齡人祖父母輩的那個時代:從農業轉向工業,一些新技術不斷涌現出來,生產效率得到很大提高,人際關系也從農村轉到城市。我們的父母輩大多是農民,他們的知識和閱歷對我們的職業發展基本上沒有任何幫助。而我們的下一代所面臨的情形就完全不一樣了。濃郁的工程師社區環境和父母的職業,會對下一代有著很深的影響。看過《喬布斯傳》或者《創客》,相信對這點會感受很深。現在諸如小米一類的公司在提倡設計的“溫度感”,從實際的產出來說,產品已經非常不錯了。當有人糾結于iphone 6的屏幕和邊框結合處可以卡進頭發絲的時候,中國更多的手機消費者需要的只是一個有基本通話和簡單娛樂功能的手機而已,零件之間接縫的大小完全是無關緊要的事情。而在價格上,二者實在是天壤之別。小米雖然號稱高性價比,但是上千元的價格,已經是基數龐大的體力勞動者半個月到一個月的薪水了。 在我看來,要趕上德國設計的水平,還得指望下一代人的努力。
總結我的觀點,無論是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中國制造和德國制造并沒有太大差異。中國的設計師能否設計出更多有溫度感的產品,以及是否有更多的國人付得起溫度感所帶來的額外成本,才是我們應該追問的問題。
Geroce:德國人很務實
德國制造,一直在中國有著特殊的地位,這在特殊的歷史時期被放大的部分,恰恰突出了號稱世界工廠的中國制造出現的問題。問題的發現很容易,但解決卻不是一朝一夕得以完成的。“德國人的油紙包”在微博上都快成了哆啦A夢的四次元口袋,其中有戲謔,有真實,也有夸大。關于兩者的差異,有人提到了積淀和底蘊,有人提到了學徒制,這都是德國制造傲世群雄的因素,結合我個人的一些經歷,我也就隨便談談。
德國制造在中國的幾次大規模出現,都有著自己相應的歷史背景。從第一次在清末出現到改革開放,經歷了上百年的歷史,每一次它的國際地位和意義都有著不同的變化。
德國制造第一次在清末出現,是以克虜伯為代表的軍工業,當時克虜伯大炮的優異性能在很多歷史著作已經有人提過,但事實上,當時的德國制造不過是二流水平而已,而以質量優異而著稱的是當時的英國貨。而在英國工廠化的沖擊下,德國工業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直到1871年宣布廢止學徒工匠制,開始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貿易保護主義,才開始了德國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化。但是所帶來的結果就是,德國貨成了粗制濫造的代名詞,短短幾年后,1876年,費城世博會上,德國拿得出手的就只有克虜伯的大炮,甚至到了后來,德國貨要在商標上動手腳,假裝自己是英國貨,從而出現了英國的商標法案,以用來打擊假冒偽劣。而此時,中國的北洋艦隊配備的都是德國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德國人報價低,而西門子承擔了國內很多的電報、鐵軌制造,還是因為報價低。這個時期一直持續到20世紀20年代,直到20世紀初德國恢復了現代的行會制度和學徒制度,同時大量興辦職業技術學校,大量專業的職業工人成為主要勞動力,德國制造才開始有了起色。這段時間,德國工業出口不斷擴大,到1913年,德國成為為世界第二大工業出口國。而更重要的是,德國人為了在工業制造上壓倒英國人,拉上法國人搞了公制度量衡,以其簡單,精確的計量方式,伴隨著德國制造走向世界。同時,德國工業的標準化管理以初具雛形,1926年在德國成立的“國家標準化協會國際聯合會”(ISA)是目前的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前身,在第二年就有了 21 個成員國。同時,德國參考自身國情,毅然放棄了以福特模式為代表的大規模流水線的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以高科技和質量為目標(日本也有幾分相似之處),這使得德國制造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出現了很具特色的產品和企業,如福克的客運飛機,拜耳的阿司匹林,還有高中生都知道的合成氨工藝,都是德國工業的實力象征。到了二戰前,德國在航空,化學,電子,精密儀器方面已頗有建樹。
二戰后德國工業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許多大企業被限制和打壓,但也造就了德國現代工業了另一個高峰,即中小企業。由于大企業的融資渠道受到嚴格限制,銀行只得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這也使得德國出現了很多小而精的小企業,在各自領域都是數得上名頭的。從數據上來看,德國小于20人的中小企業,其員工總數占到全國的89.3%,比例和作用之大可見一斑。而德國中小企業的發展,也離不開其自身因素和德國的政治,經濟政策。
從自身來看,由于中小企業人數少,管理方便而直接,使德國企業的管理經理/工人工程師之比遠遠低于其他歐美企業,其次,中小企業由于專業細分,使得銷售人員占比很少,而大量的工程師擔任公司中層,這使得德國的中小企業傾向于通過和技術人員的交流來改進自身產品從而化解危機,這使得德國貨的質量有了明確保障。
其次是國家經濟政策,德國戰后就確立了外向型經濟的方針,使德國當時慘淡的經濟形勢對企業的影響進一步縮小,而掌握核心技術(不是格力)的中小企業生存條件極為優渥。
最后是德國的政治政策,從俾斯麥時代起,德國就相信和諧的工人與資本方的關系以及優厚的工人待遇是最有效的防共政策,這使得20世紀60年代幾乎摧毀英法的工人大罷工,在德國幾乎看不到影子。在加上德國因為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留下的大量高素質工人和技術人員,使得德國制造在二戰后得以再次騰飛。盡管曾經負責黑豹坦克生產的曼公司只能生產民用產品(它的貨車倒是真不賴),但也出現了像博世這樣的大企業(德國最大的工業企業,至今仍然是家族式企業)。
到此,德國制造已經成了世界領先水平,但同時的美國制造、日本制造、法國制造等等都不是吃醋的,而為何唯獨德國制造在中國被額外崇拜,這就要說到德國制造第二次大規模進入中國。
改革開放之后,外企進入中國,作為保護主義和政治安全的考慮,外企進入中國并不是赤條條的來,而是以合資企業的方式進入,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汽車行業,我們就上面提到的幾個國家分別看看。
第一個是法國。高盧雞進入中國市場要遠遠早于別人,法國標致集團很早就與二汽集團(也就是東風)開始了合作關系,最早提出的合作車型是彼時在歐洲很火,進入中國名為神龍富康的畢加索。但畢加索作為一個兩廂車,雖然很適用于歐洲狹窄的街道,但在那個買車的不是政府就是富豪,面子第一實用第二的時代······二汽很早就提出了這一問題,但法國人死活不肯低頭,這使得一款在歐洲口碑很好的產品在國內毀譽參半,也導致了后來二汽和標致的合資公司神龍的難產,更是導致二汽在有了本田這張牌之后由于與法國人溝通困難而對神龍的不重視。可以說,法國人由于自己的過分高傲毀掉了在華的一炮走紅。
有人說了早期的合作車型是標致505,這個應該是我記錯了,在此做個改正,不過法國人過于高傲死活不改三廂車這倒是一貫的做法。
第二是美國人,來的是Jeep,也就是克萊斯勒,與其合作的是北京汽車,美國人沒多想,甩手就把切諾基這樣的項目給了中國人,由于當時正值中美蜜月期,技術設備什么的也都給了,萬萬沒想到啊,中國人造不出來,折騰了好久,又經歷了中美政治危機,等到形成產能,已經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比較復雜的是日本人,由于歷史問題,日本豐田和本田以及三菱的進入就比較困難,但是彼時日本人對中國還算友好,技術設備甚至于貸款都不吝嗇,盡管開頭難,但也造就了國內日系車的輝煌。
而德國人則顯得很務實,大眾先與上汽討論了很久,確定了帕薩特這一三箱車型,針對中國企業的特點,不但給了技術和設備,還派出技術人員指導生產,并對中國企業的標準進行修改,同時還給予投資,從而誕生了一代神車桑塔納。
在生產過程當中,德國標準極大的震撼了習慣于在計劃經濟時代粗制濫造的中國人,區區一個方向盤,中國企業有6個,而德國人有100多個,甫一開始,中國可以自產的只有車輪,天線和收音機,再加上德國人進入中國市場早,迅速確立了德國制造高大上的特征。而同時期對海爾的大力宣傳,也使得德國制造聲名鵲起(海爾引進了德國利勃海爾的標準和生產線,還有張敏瑞怒砸不合格冰箱的故事)。
1984年,德國退休工程師威爾納·格里希受聘為武漢柴油機廠廠長。格里希按照德國企業管理方法,建立嚴格的質量檢測體系,把干部從辦公室趕到車間,每天親自帶著測量工具巡視督查。在他的嚴格管理下,該廠產品質量大有起色,鑄件廢品率由45%降到15%。1988年格里希訪問上海時對時任市長朱镕基說:“我認為生產企業不應有出口標準和國內標準兩種質量標準,如果好的出口,壞的賣給國內,產品就會失去信譽,這樣的工廠在德國要破產的。”
1985年4月,時任武漢市長吳官正在授予格里希先生榮譽市民大會上表示,衷心感謝“格里希先生把日耳曼民族嚴謹的工作作風帶到武漢來”。這是中國人首次將德國人的民族性格稱作嚴謹。
但在格里希離任后,武漢柴油機廠很快回到了管理混亂、質量低劣的老路上,于1998年破產倒閉。
中國在1980年代前期翻譯出版了一系列德國資料,1987年還編寫了《格里希在武柴》一書,對中國工業發展與企業制度改革產生了巨大影響。至此,德國制造的地位在中國得以確立。
如今再讓我們看看德國制造,斷軸門、排放門對德國制造的影響,我覺得要遠比蘭州的中山鐵橋和青島的油紙包牌下水道的影響更大。我們中國制造走過的路,不就是德國在一個多世紀以前走過的么。個人認為,中國制造的崛起,不僅僅在于行業領袖的搖旗吶喊,也在于日后踏上或是已經踏上工作之路的我們,從一點一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