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7 08:43:57 0
據調查,目前國內50-60%的企業處在制造2.0階段,30-40%的企業處在2.0-3.0的階段,不足5%的企業達到3.0的水平。隨著2015年8月中國發布“中國制造2025”規劃,吹響了中國制造業向智能制造轉型升級的號角。兩年來,企業界、機構、學術界不斷在實踐中研究和探索整個行業的轉型升級之路,我們從相關論壇上了解到,目前已逐步達成了共識——先“精益”、再“數字”,最后才能達到“智能”。
為什么要先實施精益管理?制造業國際聯盟執行主席表示,從國內外眾多企業多年來的實踐路徑得出,沒有精益生產作為基礎支撐,沒有基于精益的業務流程的優化,生產現場一味地增加自動化設備、信息化管理和數字化監控,帶來的將是各個生產環節之間的冗余。“電商、物聯網、自動化領域的最佳應用無一不是在全價值鏈精益化的基礎上進行的數字化、智能化的延伸與應用。從實際來看,企業凡是未經過精益的梳理和改善,往往會形成信息孤島,數據無法打通,更談不上工業大數據的提起與應用。”
智能制造是大勢所趨,不過在中國企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兼理事長看來,也存在“空心化”風險。“目前國內沒有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智能裝備提供商,企業只能生產中低端產品,尚不能滿足高端制造的需求。”
而隨著大數據進一步驅動制造業邁向智能化,將為智能制造提供轉型引擎。“大數據積累為下一步人工智能拓展工業應用創新打下了堅實基礎。結合大數據與超級計算平臺,可以重新挖掘這些數據的價值,再集合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從而驅動制造業更智慧。”